首页 >> 学院新闻 >> 稿件
 
【学院新闻】“走进新闻传播”讲座:在舆论中还原事件真相
2017年12月11日 18:19  
 

WDCM上传图片

米博华院长为祝华新老师授予纪念证书   

   12月7日,在365bet最新网址蔡冠深报告厅,人民网《网络舆情》杂志总编辑、高级记者、中央网信办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祝华新老师为同学们带来了“走进新闻传播”系列讲座第九讲——“网络舆论的撕裂和弥合”,新闻学院院长米博华与200多位师生一起现场聆听讲座,新闻学院执行院长张涛甫任主持人。

   讲座开场,祝老师大家分享了他对于今日舆论场的思考:今天的新闻传播呈现出多向传播、海量传播的特征,同时今天的网络舆论呈现出多平台、多终端、多出口的特征。

   对于应该如何看待今天的自媒体舆论这个问题,祝老师提到,互联网一方面保护了人民的知情权、监督权,是人民政治参与的试验田,另一方面也容易滋生一些负面情绪,“我们对于互联网的良莠,始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任何一个“大V”都做不到像人民日报记者那样掌握如此丰富的数据和做现场观察的机会。祝老师主张用专业新闻媒体来对冲网络自媒体的偏差。面对互联网偏激的意见表达,需要专业新闻媒体去伪存真,还原新闻真相,均衡表达所有利益相关方的关切,在各种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

   祝老师谈到今天的网络舆论的推动者,已经从早期的“大V”,转向舆论背后真实的社会利益群体。通过对一些热点事件的统计,祝老师提出,城市规模越大,网民对热点舆情的参与表达度越高,80后城市居民成为舆论场最稳定的群体,一二线城市成为热点舆情实践的主要发声地。随着中产阶层的舆论度逐渐上升,其他阶层可能在舆论上受到挤压,需要政府打捞沉没的声音,平衡各方利益诉求。对于今天的舆情个案,我们的报道要防止民生问题政治化,也要深切体谅今天的舆情热点是公众在社会转型期对于深层的社会矛盾的内心集体焦虑。

   随后,祝老师提到,“今天舆论场的撕裂表现为职业群体和公众舆论发生分歧”。这需要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的职业群体的支持,需要政府和老百姓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尊重。对于一些热点新闻,我们既要帮助当事人维权,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又要理解尊重现代社会事务的专业性,不能用朴素的感情来替代对于事实真相的挖掘、对于科学理性、对于法治的追求和尊重。我们要避免公共平台个人化、情绪化。新闻媒体是涉及司法案件舆论的重要参与力量,也是一个重要的平衡力量。我们应当引导公众尊重事实,敬畏法律,用法律来打造法治共同体。

   祝老师还提到,我们在相当程度上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作为标尺,凝聚共识,既不走老路,也不走斜路,要了解基层老百姓无声的意见诉求,重视网络舆论,但是又不能唯互联网马首是瞻,避免互联网绑架社会舆论。

   祝老师谈到了他的老本行“舆情监测”。舆情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是调查报道的另一面,延续媒体人的职业理想,推动善治。舆情分析师需要哪些基本素养?首先,对于互联网要如数家珍,要了解体制内的运作,了解政府,了解相关的决策,然后是立场问题和价值观问题,监督机构必须和党和政府同心同德,秉承一个理想,最后是舆情分析报告的准确性,必须如实报告不能伪造数据。

   在讲座的最后,祝老师对在座的复旦新闻人寄托了殷切的期盼,现在的新媒体行业特别希望专业新闻教育可以提供有利的人才团队支撑,培养的新闻专业学生凭借自身的新闻理想、新闻专业精神在互联网界可以笑傲江湖,但是他觉得这方面的后续人才还不够多,希望更多的有新闻传播理想的人投身到互联网,包括投身到舆情监测中来。

   作为“走进新闻传播”系列讲座之一,祝华新老师以透彻的理论分析,详实的案例讲解,敏锐的互联网触觉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非常精彩的讲座,也为未来要从事新媒体新闻传播的同学们提出了要求和希望。我们要对整个互联网社会有更加清晰敏锐的认知,对中国社会有更接地气的体察,要把自己融入这个大环境大背景大时代,既要学好本领练好内功也要把握好个人与时代所处位置的关系,用我们的新闻专业记录当下,记录时代。